有一种痛
让人撕心裂肺、生不如死
甚至有人说堪比生孩子的痛苦
这种痛叫做“痛风”
关于痛风
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(MSU)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,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/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。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13.2%,痛风1.1%,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。
痛风的遗传性
血尿酸水平遗传可能性为27%~41%,痛风遗传可能性为30%,20%的痛风患者存在家族史。痛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(饮酒、暴食、着凉)的关系更为密切。痛风好发时间为午夜或清晨等。足部血液供应较差,皮温较低,组织液pH低,承受压力大,绝大部分痛风首发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。
体重与痛风的关系
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,患者常伴有肥胖,这是因为:1.肥胖患者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,因摄入能量增加,嘌呤合成亢进,尿酸生成增加;2.肥胖(特别是腹型肥胖)可导致胰岛素抵抗,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。建议痛风患者控制体重,成年人宜将体重控制在低于理想体重10-15%。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应循序渐进的减轻体重,避免脂肪的快速分解,诱发痛风。
饮酒与痛风的关系
酒精既增加尿酸产生又减少尿酸排泄,进而能够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,诱发痛风发作。其具体机制是1.酒精代谢会消耗三磷酸腺苷,产生单磷酸腺苷,而后者是尿酸生成的底物,会升高尿酸;2.酒精可通过尿酸转运体交换尿酸,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减少尿酸排泄;3.各种酒类属于高嘌呤食物,尤其是啤酒,啤酒是一种发酵的饮品,其嘌呤含量非常高,即使是经低温蒸馏蒸发酒精后的啤酒,仍可升高血尿酸水平。除了啤酒,白酒、威士忌等也都在黑名单中,红酒也切记勿大量饮用。
痛风患者怎么吃?
想要痛风少发作,最经济实惠的就是每天多喝水,建议无肾脏病、心力衰竭等禁忌症的朋友,每天饮水总量为2~3L,尽量保证每日尿量约为2L,分次饮水,建议早、午、晚有3次饮水量500ml左右。除了白开水外,牛奶,淡茶,不加糖的淡咖啡,不加糖及代糖的苏打水也可以适量尝试。饮用柠檬水(如1~2个鲜柠檬切片加入2~3L的水中)有助于降尿酸。
痛风的蔬果类黑白名单:
1.不宜进食过多含糖饮料和糖分(尤其是果糖)含量高的水果,如苹果、橙、龙眼、荔枝、柚子、柿子和石榴等。
2.不宜多食香菇、草菇、芦笋、紫菜、海带及粮食胚芽等嘌呤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食品。
3.西瓜、椰子、葡萄、草莓、李子和桃等可适量食用。
4.相对而言,柠檬、樱桃和橄榄等对痛风患者有益。
5.绝大多数瓜类、块茎、块根类及大多数叶菜类蔬菜,均为低嘌呤食物,建议食用。
痛风的肉类黑白名单:
1.红肉(哺乳动物,包括牛、羊、猪等)中嘌呤含量高于白肉(非哺乳类动物,包括鸡、鸭、鹅等)。
2.动物内脏如肝脏、肾脏、心脏中嘌呤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肉类。
3.痛风患者每日肉类摄入量不宜超过100g。烹饪时,提倡水煮后弃汤食用。
4.经腌制或熏制的肉类,嘌呤、盐分含量高,干扰尿酸代谢,痛风患者不宜食用。
5.鸡蛋、牛乳、海参等嘌呤含量较低。
发生过痛风的朋友们要想远离“刀割般的折磨”,平时就要比一般人群更加注意饮食搭配,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,适当运动,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50%~70%范围内)。合理的饮食和作息,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,可以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,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。
内二科设有呼吸内科、内分泌内科、消化内科三个二级专科。拥有无创呼吸机、肺功能检测仪、动态心电监护仪、压缩雾化器、配备有电子胃镜、电子肠镜、幽门螺杆菌检测仪、血糖监测仪,胰岛素泵、输液泵、输液微泵、心电图机等各类先进的治疗和抢救设备,能熟悉诊治常见病、多发病,对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,支气管哮喘、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肺部感染、阻塞性肺气肿、慢性胃炎、病毒性肝炎、糖尿病、支气管扩张症、肺脓肿、食管、胃肠、肝胆胰腺疾病、内分泌疾病、糖尿病、老年病的诊治及抢救有较强的技术优势。本科常年开展糖尿病疾病知识教育和老年健康知识教育,以提高广大病员防治疾病能力。
内二科医护人员,在工作中始终坚持“以病人为中心、以质量为核心”的服务理念。以过硬的专业技术、良好的医德医风、周到细致的服务,以群众满意为判断标准,赢得了病人的信任、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。
地址:顺庆区模范街183号住院大楼七楼
健康热线:0817-2232683
团队介绍
杨 燕 副主任医师
内二科主任
在呼吸、消化、内分泌专业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;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、呼吸衰竭、消化道大出血、肝性脑病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糖尿病高渗性昏迷、低血糖等急危重症病例的抢救,疑难病例的诊治。
苟 铭 主治医师
内二科副主任
在呼吸内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;擅长: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支气管哮喘、肺部感染性疾病、呼吸衰竭、支气管扩张、间质性肺疾病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诊治;熟练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技术。
供稿丨苟 铭
顺庆区人民医院宣传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