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来说,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,干湿适度,润滑有光,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、没有血色,显得非常干燥,容易爆皮、裂口子。口臭、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。另外,睡觉时会流口水,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。
先来测测大家是否有“脾虚”的症状?
症状一:舌苔变化
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、厚薄及润燥。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,白苔嫩而不厚,干湿适中,不滑不燥。章虚谷说:“舌本通心脾之气血……脾胃为中土,邪入胃则生苔,如地上生草也。” 故察舌苔厚薄可判断邪气消长和脾胃功能的状况,此即所谓“舌为脾之外候”。
观察舌苔厚薄:薄苔、厚苔、少苔、无苔。
薄苔多为疾病初起,病邪在表,病情较轻。
厚苔多示病邪较盛,并已传里;或有胃肠积滞;或有痰湿。清·梁玉瑜《舌鉴辨正》说“舌居肺上,腠理与胃肠相连,腹中元气(按:亦包括邪气)熏蒸酝酿,亲切显露,有病与否,昭然若揭。”所以苔越厚表示邪越盛,病情越重,但舌苔的形成,同时反映了胃气的“有”“无”,舌苔虽厚,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。
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。
无苔则是胃气大虚,缺乏生发之机。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,剥脱处光滑无苔,称为地图舌苔,多属胃的气阴不足,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。
而脾虚有脾阴虚和脾阳虚、脾气虚之分,脾阴虚的时候舌苔会比较薄而且干燥,脾阳虚时舌苔会有厚腻的表现,脾气虚时舌苔会轻薄发白。
症状二:食欲下降
脾胃,对食物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,食欲来自于胃阳,胃阳不足则食欲不强。患者一旦出现脾虚的情况,就会使人体运化功能下降,从而出现食欲下降、消化不良等情况,严重者会出现腹胀、腹泻等症状,但也有部分人食欲不受影响,具有较强的饥饿感,可是吃了东西后依然很快就有饿的感觉,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。脾开窍于口,脾虚者可能会出现口苦、口淡、口甜等异常现象,甚至味觉失灵的情况。
症状三:晨起疲惫
清晨起床,如果感觉胸闷气短、头晕脑胀时,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。五行生克,脾属土,肺属金,土生金,脾气一虚,肺气先绝。而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对脾运化的过程进行过论述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;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;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,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肺金失养,就容易出现气短、乏力、胸闷等肺气虚的表现。
症状四:肥胖或消瘦
脾主运化、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:脾脏可以将胃腐熟的水谷变成精华和糟粕,精华吸收入血,糟粕排出体外,也可将水液运输,上输于肺,下输于肾和膀胱。脾胃虚弱,脾胃之气不足,会导致推陈致新的速度减慢,机体活力减弱,从而吸收营养的能力减低,怎么吃都长不胖的情况,身体逐渐消瘦,精神状态越来越差,进入冬季因气血不足或气血循环差而手脚发凉。同时机体对食物残渣、湿、热、瘀、痰等代谢物不能及时排解掉,堆积在体内,形成肥胖,所以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,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或全身浮肿等问题。
症状五:大便异常
正常的大便每日1-2次,定时规律,成条形状,质地不软不硬,色黄,无异常臭味。如果出现大便软烂不成型或便秘、易沾马桶甚则一日几次,有不净感即为脾虚夹湿的症状,说明脾胃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。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脾虚的自查症状,不够详尽。如果很不幸,你出现了以上某些症状,那你真的可能脾虚了,当你发现自己脾虚的时候,其实胃也是很难幸免的,因为它们互为表里的两兄弟。
养脾胃最忌讳的6件事儿
一忌养脾无常: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养膘这么简单的事情,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。
二忌生冷:要养脾,就不能吃太多的水果,喝太多的饮料,尤其是生冷的瓜果饮料,过凉则伤脾。
三忌甜腻:我们提倡甜能健脾,但过甜、油腻则伤脾,甜、腻要有个度。
四忌多: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,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、八分饱,少食多餐。
五忌忧思过度: 中医说:“思伤脾”,长期思虑过度,直接损伤脾气,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,影响气血的生化。
六忌熬夜:熬夜引起劳神过度容易致病:如果熬夜的时候思虑太过则容易劳伤心脾,引起耗伤心血、损伤脾气,导致脾胃受损。
哪些食物可以健脾?
小米:喝小米粥是我们祖辈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食疗健脾的老方法。脾胃虚弱的人经常喝些小米粥,尤其是小米粥上面的米油最养胃,在粥里加些莲子、芡实、大枣,效果更佳。
炒薏米:薏米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,但最适合夏季食用。因为夏季雨水多,暑湿重,容易困脾,食欲不振,薏米正好“对症下药”。薏米性凉,所以需炒,秋冬食用不易过多,特别老人孩子。
山药:即薯蓣的干燥根茎。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言“山药之汁晶莹透彻,粘而且滑,纯是蛋白之质,故人服之大有补益。然必生煮服之,其蛋白之质始全;若炒焦后入煎剂,其蛋白之质已涸, 虽服亦何益哉”,即山药宜生用,炒熟则无效。
张锡纯在临床运用山药时,常以煎剂、茶饮、药粥等剂型。其中,药粥是最具有其特色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记载的薯蓣粥、薯蓣鸡子黄粥、薯蓣芣苢粥,此三者常用于治疗泄泻,张氏言“诚以山药汁本稠黏,若更以之作粥,则稠黏之力愈增,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”。
香菇:《本草求真》中记载香菇大能益胃助食,可治疗食欲不振,促进脾胃功能。可炒菜、做汤,包饺子等,平时消化不良的人适当吃些香菇,慢慢可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。
顺庆区人民医院青年医师—王春
王 春
中医主治医师,中共党员,顺庆区优秀医师,毕业成都中医药大学,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,现为国医大师林天东学术经验继承人,常赴海南省中医院跟随国医大师林天东临诊学习,曾师从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刁本恕(擅长儿科、肿瘤术后调理及穴位敷贴)、成都著名老中医杜成福(擅长中药、针灸结合治疗呼吸、消化、女科等疾病)。辩证运用中药、针灸、刮痧、穴位敷贴等疗法相结合,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(咳嗽、肺气肿等),消化系统(胃炎、胃溃疡、萎缩性胃炎、胃肠功能失调等),皮肤病(湿疹、青春痘、带状疱疹等),女科(月经不调、不孕、产后病等),男科(男性病、不育等),同时在运用足部病理点穴位按摩疗法治疗颈椎病、腰椎病、顽固性失眠、胃肠道疾病以及老年病防治等方面疗效显著。
咨询电话:18090559632
供稿丨王 春
顺庆区人民医院宣传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