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4月11日是第28个“世界帕金森病日”
今年的主题为:“和谐共生,美好生活”。
什么是帕金森病?
帕金森病,又称为'震颤麻痹”,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,包括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,还会伴有非运动症状,包括便秘、嗅觉障碍、睡眠障碍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、认知障碍。
帕金森病病因
医学研究提示,帕金森病的发生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,但是究竟什么引起了这些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一直没能明确,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神经系统老化等。
1.遗传因
目前认为10%的患者有家族史,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。
2.环境因素
环境中与嗜神经毒1-甲基-4-苯基1,2,3,6-四氢吡啶(MPTP)分子结构相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,如某些杀虫剂、除草剂、鱼藤酮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。
3.神经系统老化
有资料显示,30岁之后,随着年龄增长,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就开始呈现退行性变,但是并非所有都导致了帕金森,衰老是帕金森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。
4.多因素交互作用
除基因突变导致少数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外,基因易感性可使患病的几率增加,但并不一定发病。
在环境因素、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才会导致发病。
临床表现
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,可分为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
1. 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:
禁止性震颤、肌强直(僵硬)、运动迟缓、平衡和姿势障碍等;
2.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:
认知功能障碍、嗅觉减低、睡眠障碍、便秘、疼痛和焦虑抑郁等
帕金森的危害
导致生活无法自理:疾病逐渐进展,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,无法独立生活,需要家庭照顾;
严重时威胁生命安全:患病后期,患者可能会出现跌倒、吞咽困难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等,严重时可威胁生命安全;
伴发其他慢性疾病:很多患者会出现抑郁、便秘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日常护理
1.帕金森患者因步态异常,比较容易摔倒,家中应设有扶手、防滑垫等;
2.患者后期连说话、进食都十分困难时,家人应特别关注患者需求,保证其营养摄入;
3.患者常有抑郁、焦虑等负面情绪,家属应给予关心和聆听,使患者感到安全和温暖。
4.某些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,比如多吃高纤维的食物和多喝水可以帮助预防便秘;均衡的饮食能提供营养支持,保证患者生理需求,其中ω-3脂肪酸可能对帕金森病患者有益。
5.锻炼可增强肌肉力量、灵活性和平衡能力,减少摔倒的发生;可改善健康状况,改善抑郁或焦虑等精神症状;制定合理锻炼计划,可以尝试太极、瑜伽、散步、游泳、园艺、跳舞、水中有氧运动或伸展运动等。
本病无法预防。一些研究表明蔬菜水果、鱼类、五谷杂粮、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可能与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有关,但仍需更多研究支持。
顺庆区人民医院内一科
顺庆区人民医院内一科为顺庆区名牌科室,技术力量雄厚,现有副主任医师3名,主治医师4名,住院医师1名,硕士研究生1名。学科带头人谢福林,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,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。内一科医护人员,在工作中始终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,竭诚为患者提供高效、优质、舒适的医疗服务。
科室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特别是在心血管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上具有较高造诣,如高血压脑病、高血压危象、急性左心衰、全心衰、快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血液动力学改变、房室传导阻滞、阿-斯综合症、急性心包填塞、室性心动过速、室颤、急性心肌梗死、不稳定型心绞痛、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救治。
地址:顺庆区模范街183号住院大楼五楼
健康热线:0817-2707375
专家介绍
谢福林 副主任医师
内一科主任
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,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,系四川省医学会会员、四川省全科医师协会委员、南充市重症医学专委委员、南充市老年病专委委员,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。擅长心血管科、神经内科疾病诊治,特别对内科危重症抢救治疗,疑难病整的诊治有较深的临床造诣。
胡大勇 副主任医师
心内科副主任毕业于川北医学院,从事临床工作20+年,南充市风湿病专委会委员。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。能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病,多发病,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律失常、瓣膜病、心力衰竭、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治及心电图分析。
供稿丨胡 娟
顺庆区人民医院宣传中心